最近,一种新的出行方式正在部分县城悄然兴起——网约摩托车。只需打开小程序下单,几分钟内就有司机接单,起步价低至五六元,比网约车还便宜。这种“接地气”的交通模式,正在广东乐昌、湖南桂阳、茂名等地快速铺开,成为当地居民短途出行的热门选择。
在湖南桂阳,司机李师傅每天能接二十多单,平台抽成10%。他直言,摩托车灵活方便,尤其适合县城的小街小巷,“乘客赶时间的话,坐摩的比打车快多了”。而刚入行的广东乐昌彭师傅则有些无奈:“知道的人还不多,一天只有几单,但长远看肯定有市场。”平台对司机的要求并不低:驾驶证、行驶证齐全,必须戴头盔,一次只能载一人,还要通过安全培训。有的平台甚至装了监控系统,实时监测车速和路线。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。虽然平台强调“安全第一”,但资质问题始终是悬在头上的剑。记者调查发现,有的平台公司经营范围里根本没有客运业务。当被问及合规性时,负责人坦言:“摩托车载客的法规本来就不明确。”地方交通部门的态度也很微妙:交警只管超载、不戴头盔,而运管局则表示“暂时没管理规定”。这种模糊地带让网约摩的游走在灰色边缘——郑州、日喀则等地早已明确禁止摩托车载客,但更多县城选择了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”。
专家们对此分歧明显。南开大学教授陈兵认为,与其一刀切禁止,不如先让子弹飞一会儿,“中小城市原本就有摩的生存的土壤,平台只是把零散资源整合了”。而律师付建则提醒,参照网约车管理办法,平台和司机可能都需要许可证,“没资质就是非法营运”。国际智能运载协会的张翔说得更实在:“县城里低收入群体多,摩的价格只有出租车一半,禁了老百姓怎么办?”他建议在三四线城市试点规范化管理,比如强制年检、给司机发资质证书。
眼下,这场关于“草根交通”的博弈还在继续。乘客图的是便宜方便,司机盼的是稳定收入,平台赌的是政策宽容度。但所有人都清楚:安全始终是底线。正如一位乘客说的:“戴好头盔、不超速,总比坐黑摩的踏实。”或许正如某平台监控室里闪烁的GPS信号所示——创新可以野蛮生长,但终究要驶向阳光下的轨道。
(综合红星新闻、大河报报道)